您现在的位置:首页  学院动态

承师问道,体悟匠心——“篦梁灯火”暑期社会实践团赴邢粮梳篦艺术馆探寻传承密码

发布日期:2025-07-04 阅读:302 人次

为让青年学子深度感知常州梳篦传统工艺的独特魅力与工匠精神,6月19日下午,“篦梁灯火”暑期社会实践团走进青果巷邢粮梳篦艺术馆,开启了一场沉浸式的非遗探索之旅。团队成员不仅亲身体验了梳篦制作,更深度对话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常州梳篦代表性传承人、第九代传人邢粮先生,聆听他与梳篦半世纪的不解之缘。

一、深度对话:三代师徒匠心传承

回溯19岁入行的起点,邢粮坦言初衷是“学一门像木匠、瓦匠那样的手艺”。他回忆道:“那时常州从事梳篦者约4万,作坊388家,盛况空前。高中毕业后家人让我学艺,最初学做篦子,1979年招工进厂后从篦子转做梳子。”

他的技艺之路离不开三位恩师的倾囊相授:启蒙恩师以严谨的教学,为其打下坚实的篦子制作基础;绘画导师不仅传授篦子绘图技巧,更赋予其艺术审美与灵魂;常州梳篦第八代传承人将毕生梳篦绝学无私相授,使非遗技艺得以延续。在三位师傅的悉心栽培下,邢粮不仅完整继承了传统精髓,更在传承中不断创新,让千年梳篦在现代社会绽放新彩。

采访中,邢粮分享了他的代表作“敦煌系列”和“千里江山图”的创作历程。这些作品曾在重要赛事中屡获殊荣。谈及创作“敦煌”时的痴迷,他记忆犹新:“画到废寝忘食,因为遇到了挑战,反而异常兴奋。”正是这份勇于突破、精益求精的执着,构成了他独特的工匠风范。这些承载着热爱与心血的作品,已成为他艺术生涯中璀璨的明珠。

二、技艺体验:毫厘之间见真章

在艺术馆内,邢粮先生亲自指导“篦梁灯火”团队的四名成员进行梳篦制作。从最基础的“开齿”入手,一步步指导“剔齿割尖”、“打磨”、“抛光”。邢粮耐心十足,手把手教学,并不时鼓励道:“就是这样,你做得非常好!”

然而,当成员们展示各自打磨完成的作品时,邢粮敏锐地发现了问题——打磨尚欠火候。他随即拿起梳子走向打磨机,边示范边讲解:“每一道工序都关乎使用体验。若打磨不够平滑,不仅影响手感,更可能伤及发肤。”

三、薪火相传:工匠精神青春接续

“我有23位徒弟,有的已转行,有的开了自己的梳篦店。”邢粮欣慰之余,更怀揣愿景:希望梳篦文化能走进校园、社区,让更多人了解非遗技艺,感受常州深厚的文化底蕴。

当被学生问及“什么是工匠精神”时,邢粮的回答朴素而有力:“把一件事做到极致,做到最好、最精、最强。”这正是他身体力行、并成为第九代传承人的核心支撑。如今,他也将这份执着与热爱,毫无保留地传递给新一代的从业者。

此次“篦梁灯火”团队的探访活动,不仅是非遗技艺的体验课,更是一场跨越时空的工匠精神对话。团队将化身梳篦文化传播者,让传承人的“极致匠心”感染更多青年学子,让工匠精神在青年心中扎根生长,让千年梳篦在创新中赓续血脉。

图/实践团成员  文/庄羽 实践团成员  审核/肖海慧

团队成员现场采访传承人

传承人指导团队成员学习梳篦制作

传承人指导团队成员学习梳篦制作

传承人指导团队成员学习梳篦制作

活动合照