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现在的位置:首页  学院动态

"精工传承 匠心筑梦"暑期社会实践团赴淮安沉浸式体验淮剧

发布日期:2025-09-03 阅读:163 人次

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,传承匠心技艺,2025年7月20日,由“德技双馨”党建工作室指导的“精工传承 匠心筑梦”暑期社会实践团赴淮安参观地方戏曲文化展览,深入感受淮剧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深厚底蕴与艺术魅力。

走进展厅,丰富详实的剧照、荣誉奖牌与介绍资料瞬间将队员们带入了一个充满韵味的戏曲世界。在众多展陈中,淮剧——这门起源于江苏盐城、淮安,流行于江苏省、上海市及山东省部分地区的地方戏曲,格外引人注目。淮剧历史悠久,可追溯至清代中叶,从民间自娱自乐的艺术形式逐步发展成体系完整、唱腔丰富、表演精湛的地方剧种,并于近年来屡获关注与荣誉。

实践团成员细致观摩了《我的亲家管得宽》《鸡村大事》《芝麻官钻笆斗》等经典剧目的剧照,领略淮剧表演的动人风采。展区中,多项荣誉奖牌也令人瞩目:淮剧团多次被评为“先进单位”“优秀文艺团队”,原创剧目《村里来了花喜鹊》荣获第五届江苏省文华奖优秀剧目奖,《留守村长留守鹅》《哎呦我的憨哥哥》等作品也在各类艺术赛事中斩获佳绩。

淮剧唱腔丰富多元,既有高亢激昂的“老淮调”,节奏明快、情绪鲜明;也有婉转流畅的“新淮调”,在传统基础上融合其他剧种优点,旋律更趋优美。演员通过细腻的唱、念、做、打,将人物情感与性格表现得淋漓尽致。这些成就的背后,是一代代表演艺术家对传统的坚守与对创新的追求。他们不仅挖掘整理传统剧目,还积极创编反映时代气象的新作,坚持送戏下乡、服务基层,使淮剧持续焕发新的生机。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,淮剧不仅是重要的艺术形式,也是江淮地区历史文化与人民情感的重要载体。面对当下多元文化的冲击,其传承与发展仍面临诸多挑战。

此次实践,让队员们深刻体会到淮剧的文化价值与传承意义,团队成员表示将继续关注、支持非遗传统文化的保护与振兴,助力淮剧等优秀传统艺术在新时代绽放更加璀璨的光芒。

图/李响  文/袁迎松  审核/肖海慧


现场学习淮剧